长安三万里道歉是怎么回事 哪4处与史实不符

内容摘要洛阳市隋唐史学会发布声明,称电影《长安三万里》中部分情节描述与真实历史不符,部分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与真实历史不符,极易误导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影响历史人物出生地、事发地的同胞感情。他们委托律师团队向制片方发出律师函,要求电影《长安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道歉是怎么回事 哪4处与史实不符

洛阳市隋唐史学会发布声明,称电影《长安三万里》中部分情节描述与真实历史不符,部分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与真实历史不符,极易误导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影响历史人物出生地、事发地的同胞感情。他们委托律师团队向制片方发出律师函,要求电影《长安三万里》的制片方、导演、编剧等发表纠错、致歉声明。

洛阳市隋唐史学会经研究、讨论和分析认为,该片至少有4处情节与真实历史不符。比如,1、李白与杜甫第一次相逢在洛阳,并非影片中描写的长安

公元744年,李白因为得罪了杨贵妃和高力士,难在长安容身,于是上书唐玄宗,请求还山。唐玄宗下诏赐金放还。李白离开长安一路东行,而多次赶考落第的杜甫正在洛阳城内犹豫不决,不知何去何从。于是,李白与杜甫在洛阳初次相遇。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价李白和杜甫的相遇:“他们的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也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能与之媲美,仿佛太阳与月亮的相碰。”对于如此重要的历史事件,电影应当充分予以尊重。

2、杜甫早年生活在洛阳,并非影片中描写的长安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唐时属于洛阳。杜甫早年丧母,年仅四岁的他被送到居住在洛阳仁风里的二姑妈家,一住就是十多年。可以说东都洛阳见证了杜甫的成长。9岁时,杜甫便研习书法,他练得一手好字,并临摹书法大家虞世南的作品;10多岁时,杜甫的诗文在洛阳已经显头露脚。当时的洛阳名士如崔尚、魏启心等见了杜甫的作品,都为之惊叹。杜甫还时常被当地的前辈援引,出入于精通音律的岐王李范、玄宗宠臣崔涤的宅邸(据闻一多先生考证,岐王宅在东都尚善坊,崔九堂在东都遵化里,而杜甫姑母家在东都仁风里)。在他们那里得到机会,杜甫一再听到举世闻名的音乐家李龟年的歌声。这样的相遇,也伴随杜甫一生的记忆之中,让他晚年偶遇李龟年时,吟诵出那句传诵千年的著名诗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长安三万里道歉是怎么回事 哪4处与史实不符

3、“一日三绝”发生在洛阳天宫寺,并非影片中描写的扬州

《唐朝名画录》记载:时将军裴旻厚以金帛召致道子(唐朝大画家吴道子),于东都天宫寺为其所亲将施绘事。道子封还金帛,一无所受。谓旻曰:“闻裴将军久矣,为舞剑一曲,足以当惠,观其壮气,可助挥毫。”旻因墨旻为道子舞剑。舞毕,奋笔俄顷而成,有若神助,尤为冠绝,道子亦亲为设色,其画在寺之西庑。又张旭长史亦书一壁,都邑上庶皆云:“一日之中,获睹三绝。”

4、救下了郭子仪的是李白,并非影片中描写的高适

《新唐书》记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翰林学士李公墓碑》记载:“(李白)客并州,识郭汾阳于行伍间,为免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后汾阳以功成官爵,请赎翰林,上许之,因免诛,其报也。”这些记载都表明了李白在公元735年游历并州时,遇到了尚未成名的郭子仪,当时后者性命堪忧。李白豪掷千金,并亲自出面游说救下了郭子仪。

洛阳市隋唐史学会方面表示,该片为动画片,受众面广,特别是青少年观众较多。目前该影片情节与历史不符一事在网络上引起骂战,特别是洛阳与西安网友之间的骂战愈演愈烈,但该片制片方、导演、编剧却对此不予置评,不予回应,放任不管。从道德、法律、文化层面讲,制片方、导演、编剧在收获荣誉和票房的同时,负有消除该影片产生的误导、引起的骂战之责任,更负有纠正错误、消除影响的义务。

洛阳市隋唐史学会表示,律师提示,我国《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电影片管理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电影片有下列情形,应删剪修改:(一)曲解中华文明和中国历史,严重违背历史史实……”。因此,上海追光影业有限公司制作的影片《长安三万里》违反了前述规定,应当纠正。虽不能苛求制片方在此时对影片进行删改,但至少应发表声明,承认影片错误或失误,还原历史真相,向全国观众致歉,以平息各地网友骂战。

长安三万里道歉是怎么回事 哪4处与史实不符

洛阳市隋唐史学会提出,历史的严肃性与真实性是历史文化衍生的镣铐,作为历史衍生文化产业,应当做到戴着镣铐跳舞,发掘历史中的可能性!我所依据现行法律规定,接受当事人的委托,与制片方、导演、编剧等相关方展开沟通,若必要,我所将依法提起公益诉讼,帮助洛阳市隋唐史学会全力维护历史真相。

不管怎么说,洛阳隋唐史学会指出电影中“戏说”的部分,强调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无可厚非,甚至值得尊重。电影发行方能给出回应和解释,其实无损于电影口碑。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