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江西人,统治了中国面包界半壁江山

内容摘要来源:36氪产品在变、模式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江西人的实干精神底色。文|微澜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封面来源|IC Photo回顾中国的面包,那么绕不开的是被称作“阿卡林省”(“阿卡林”是动漫《摇曳百合》中主角名字,虽是主角

来源:36氪

产品在变、模式在变,

唯一不变的是江西人的实干精神底色。

文|微澜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封面来源|IC Photo

回顾中国的面包,那么绕不开的是被称作“阿卡林省”(“阿卡林”是动漫《摇曳百合》中主角名字,虽是主角,但经常被忽视,故延伸出“阿卡林”一词,形容存在感低)的江西,尤其是“面包之乡”江西资溪。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也造就了一批行业的繁荣发展。

但江西的面包业是个另类。如果从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来看,江西不产小麦,也不是面包消费的前沿之地;江西资溪更是被大山环绕,交通绝对称不上便利。

偏偏就是这样一个跟面包不搭边的地方,却在面包行业“称霸”全国。

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但凡有面包的地方,几乎都或多或少和江西地域、江西人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北起黑龙江,南抵海南,东至上海、江浙,西达新疆,在中国1000多个城镇里,江西的“面包军团”开出了16000多家面包蛋糕店,年创产值超300亿。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下,站在中国面包界背后的5个江西人。

鲍师傅创始人鲍才胜

从负债百万,到估值百亿

从负债百万,到估值百亿,鲍才胜的创业史堪称一段传奇。

1974年,鲍才胜出生在江西省金溪。

在读中学时,鲍才胜就在寒暑假里,去叔叔的面包店帮忙干活,后来又跟随父母到安徽、江苏等地开起了自己家的面包店。

那段时间,鲍才胜一家都很辛苦,经常干通宵,到节日时,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1995年,鲍才胜来到郑州上学,两年后,实在按捺不住心中的冲动,就拿着家里的积蓄,在郑州陇海路开启了自己的第一家面包店。不仅如此,他还做起了上游面包原材料的生意。

鲍师傅创始人鲍才胜

最终,鲍才胜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还亏钱亏了100万。在上世纪90年代,100万称得上是一笔巨款。

但面对人生的至暗时刻,他始终没有放弃。

到2004年,鲍才胜还清了债务。之后,因不甘心窝在小县城,于是来到北京闯荡,在中国传媒大学附近开了一家面包店。

起初,店里卖的是散装糕点和面包,生意并不好,为此,鲍才胜不断琢磨,白天需要忙店里的生意,就总是晚上熬夜做实验,一弄就弄到凌晨一两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开店第二年,“肉松小贝”诞生。

这款蛋糕深受附近的学生喜欢,销量占到了门店的一大半,门店也从一开始的冷清到排起长队。

鲍师傅门店前的长队,图片来源:小红书

意识到了这款产品的潜力,2005年,鲍才胜决定放弃传统面包店的经营模式,走差异化路线,专攻糕点。自此,把店的名字改为鲍师傅糕点。

2008年,传媒大学店的租约到期,鲍才胜又转而在北京二环边开了三家店。

2013年,北京电视台《美食地图》栏目探访鲍师傅雍和宫店,靠口碑做了近10年、从没打过广告的鲍师傅由此出名,成为北京知名糕点品牌。

此后,鲍师傅又在短短几年时间,走出北京,向全国各地扩张。

2017年2月,在上海人民广场,鲍师傅的第一家上海分店开业,开业当天就创造了面包店排队四小时的纪录,也打响了新中式烘焙第一枪。

鲍师傅彻底火了,但随之而来的是鲍才胜迎来了创业20多年的最大的一场考验——山寨危机。

自2017年到2019年,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全国开出了至少有1000家山寨的“鲍师傅”,而真正的鲍师傅门店在2017年也不过20多家。

为了保卫自己创立了十多年的品牌,鲍才胜选择“死磕到底”。

因为打假的繁琐取证和心理压力,鲍才胜整个人心力交瘁,在“打假”那两年,整个人胖了一圈,看起来“老了十岁”,还累到过住院。

并且在打假的过程中,鲍才胜不仅无暇研发新品,还收到过恶意举报和死亡威胁,在最绝望的时候,鲍才胜甚至想换掉鲍师傅这个品牌名字。

好在到了2019年,随着国家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鲍才胜才逐渐缓过来,并重新投入到鲍师傅的经营扩张当中。

到了2021年,鲍师傅进一步迎来了自己的辉煌时刻,不仅门店数量突破100家,一年卖出1亿个肉松小贝,品牌估值也达到100亿元。

时至今日,鲍师傅的受欢迎程度仍然不减,在鲍师傅的诸多门店前,排队的人依旧络绎不绝。

再回顾鲍师傅的发展,用了不到20年时间,从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到估值100亿,主要归功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严控品质。早在二环边开小店时,鲍师傅用的原材料已向大品牌看齐,选的鸡蛋,价格是市面的两倍甚至以上。而为了买到最好的肉松,他找到国内最大的供应商,软磨硬泡,说服对方给自己几十平的小店供货。

2. 大单品战略与微创新迭代。通过放弃了生日蛋糕等传统品类,开创肉松小贝等创新产品,鲍师傅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此外,鲍师傅还坚持“微创新”原则,保证产品稳定性。

3. 直营+核心商圈选址运营。鲍师傅始终采用全直营模式,直营模式保障了品牌一致性、食品安全和客户体验;而专注于一线城市核心商圈,也能利用高客流量提升品牌势能,并通过“前店后厂”模式实现单点坪效最大化。

詹记创始人詹振华

江西老表打造“安徽之光”

除了鲍师傅,凭借小小桃酥,创造出单日售出750000片神话的“詹记”,或许你也慕名打卡过。

詹记在今天被很多人成为安徽的“糕点之光”。

可殊不知詹记创始人詹振华也是地地道道的江西老表。詹记最早也可以追溯到徽州婺源詹氏家族代代相传手作传统糕点店。

在1955年,为了让更多的人吃到詹记祖传糕点,詹老先生于1955年特地制作了“詹记”牌匾,以“詹记”为名开店。

到了1999年,江西鹰潭人詹振华带着家人和为数不多的家当来到合肥,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

詹记创始人詹振华

创业初期,一切都靠自己亲力亲为,詹振华经常睡不足5小时。

彼时,合肥宿州路就是市中心,詹振华的第一家店也就开在了那里。在最初的宿州路店,詹振华只卖桃酥。但很快詹振华就察觉到:

新生代人群并不喜欢传统的桃酥,再一成不变地做下去,只会和其他传统食品一样最终走向没落。

于是,詹振华对传统桃酥的工艺和配方都进行了改良,使得詹记桃酥在口感和酥脆度上都有别于市面其他任何桃酥。

“因为那时我们也没有什么好的产品营销思路,就是想凭借技术,一门心思的把产品做好,让消费者满意.....”

也正是这次创新,赋予了詹记桃酥新的灵魂,让詹记桃酥进一步打破了局面。

到了2003年,出于增加产品品类的考虑,詹振华决定研发无水蜂蜜蛋糕,全国各地走了好多地方去学,从产品的制作工艺、口感,到保质期、耐嚼劲等多个方面,詹振华一样一样把它们琢磨透。

靠着桃酥和无水蜂蜜蛋糕两款重要产品,詹记迎来了快速发展。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詹记的门店数量快速扩张到两位数。

之后,詹振华持续拓展詹记产品品类以及从安徽开始向其它省份扩张。

到了2022年,詹记开出了近200家门店,实现桃酥日销750000片,无水蜂蜜蛋糕年售130000000枚的战绩。

截至2025年初,詹记已开设门店近300家,员工超3000人,20多年的时间,詹记不仅在全国各地有所布局,更是被安徽人成为中式“糕点之光”。

再回看这20多年的时间,詹记能达到这种成绩,离不开这些方面:

1.场景化营销:主打“家庭消费”,以高性价比和怀旧包装吸引全年龄段客群。

2.技术传承:通过构建一套详细的面包师技术培训体系,快速复制标准化产品。

3.差异化定位:在选址上,詹记将重心放在了二三线城市以下,避开了与鲍师傅、泸溪河的正面竞争,专注下沉市场和社区场景经营。

泸溪河创始人黄进

80后江西老板

打造中国南派烘焙业龙头

事实上,同样靠桃酥做大的还有一位江西老表——泸溪河创始人黄进。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黄进的老家也正是詹记创始人詹振华的家乡——江西鹰潭。

1980年,黄进出生在以“桃酥之乡”闻名的鹰潭,从小黄进就耳濡目染,受到对传统中式糕点文化的熏陶。

在15岁那年,黄进成为了江西“面包帮”祖师爷张协旺店里的学徒,面对这个小老乡,江西面包帮之间的无私的传帮带立刻发挥了作用。

黄进曾说:“我来自江西大山深处(鹰潭),是个无学历无本领的老实人,初中没毕业就出来当学徒,很庆幸在15岁的时候,就找到了想用一辈子做的事情。

择了一事,便终其一生,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将光阴都奉献在一件事上,用一辈子来诠释一份执念。”

泸溪河创始人黄进

1997年,17岁的黄进在郑州开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家面包店闻香来。名字听起来有点浪漫,但在整个创业过程中,黄进经历过失败、被骗、资金短缺等问题。靠着一股“晚上睡地板,白天当老板”的精神,黄进自己找店铺,自己做产品,没资金,缺人才,全部都亲力亲为。

黄进曾自嘲自己经常就睡在面包里。此后,黄进又在浙江等地开设面包店,一路摸爬滚打,历经艰辛,生意也越做越大。

2013年,黄进师从“詹记”后,在南京成立了品牌“泸溪河”(泸溪河也正是他家乡鹰潭的一条河流),南京第一家中山东路店开业,逐渐将桃酥和更多中式糕点卖向全国。

秉承好食材,做好饼的经营理念,黄进经常带着团队到中国台湾、日本等地考察学习,到国内知名烘焙学校不断精进技术,靠着产品迅速打开市场。

泸溪河门店

从小店开到大店,从区域开到全国,每家店都在排队,泸溪河品牌逐渐被广泛传开,如今已成为男女老少最钟爱的日常点心之一。

截至2025年,泸溪河的直营门店数已突破500家,论连锁规模已稳居南派烘焙业的龙头地位,甚至有“北有稻香村,南有泸溪河”的名声。

复盘泸溪河10多年的发展,我们发现背后离不开这些战略动作:

1.传统品类创新:将桃酥从“老年零食”升级为年轻化产品,通过低糖配方和现烤工艺顺应健康消费趋势。

2.供应链效率:打造了上游原料工厂,实现原料自给和成本控制。

3.区域深耕策略:初期聚焦南京、苏州等华东城市,形成密集门店网络后再向全国扩张。

资溪面包核心人物:张协旺、洪涛

退伍军人,带出一支面包大军

谈及江西的面包产业,就必须要提及被誉为“中国面包之乡”的江西资溪。曾经,资溪是一个“靠山吃山”的山区县,常住人口10余万人,却走出一支近5万人的“面包大军”。

而要了解资溪面包的发展历程,就不得不提及其中两个核心人物——张协旺、洪涛。

张协旺是资溪县大山深处土生土长的农民,洪涛是浙江移民,因新安江建设大型水库,1969年随父亲来到资溪县高田公社翁源大队落户。

1984年,张协旺、洪涛应征入伍,被分配到福建漳州龙海县消防中队服役,张协旺主要负责中队的后勤采买,那时他常去龙海县消防中队附近的鹭岛面包店采购面包作为部队官兵的早餐。

鹭岛面包店的老板叫王树朝,是福建漳州人。久而久之,张协旺和他关系很好,也逐渐发现做面包是一门十分赚钱的生意,投资小,利润高。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根据军队建设和地方建设的需要,开展了培养军队和地方两用人才的活动。

1987年8月,张协旺所在部队号召战士参加“军地两用人才”培训班,凡愿意学习就业本领的,由自己报名选择学习项目,张协旺选择学习做面包。

在获得部队同意后,张协旺便去找鹭岛面包店的老板学做面包,但起初对方不愿意教,怕影响自己的生意。在张协旺多次恳求下,最终对方还是答应了。之后,张协旺熟练地掌握了面包烘焙制作技术。

到了1987年,张协旺、洪涛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第三天,洪涛便找到张协旺,希望张协旺开面包店时,把他一起带上。于是两人商定,每人出资6700元钱,在江西鹰潭(资溪隔壁)开了家面包店,起名为鹭江面包店。

1987年12月26日,张协旺和洪涛合伙的面包店正式营业。

由于当时面包还是一个很新鲜的东西,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凭着过硬的技术、辛勤的劳动和热情的服务,面包生意非常好,他们很快便开起了分店。

听到张协旺和洪涛做面包赚钱的消息后,许多亲朋好友、乡里乡亲开始跟他们学做面包。张协旺和洪涛也非常热心,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他们,很快就使得一批农民开始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2009年,张协旺获得“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

如何在富民之后实现强县?资溪更是探索出了一条特色发展路径——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全产业链模式。

资溪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县级面包行业协会,逐步吸引资溪乡贤及烘焙行业领军人物返乡创业;成功组建资溪面包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资溪面包食品产业本土实体化;筹集产业引导资金,先后引进上下游企业20余家……

近年来,资溪县更是把面包食品产业作为首位产业,积极完善产业链条、唱响品牌,倾力打造“烘焙大军”的大本营。

2018年,资溪面包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依托开发建设的全国首个面包食品产业城——资溪面包食品产业城,打造了一个集烘焙食品原材料生产、研发、培训、冷链配送、品牌经营等于一体的面包食品全产业链。目前,已有上千家门店加入连锁经营,年销售总额超20亿元。

当年江西资溪的烘焙产业靠着“亲帮亲,邻带邻”的模式,发展壮大,敢闯敢拼的赣商们如水银泻地般流向全国各个城市和小镇,在马路边、学校旁开出了一家家的烘焙小店,江西烘焙帮打下了中国糕点届的半壁江山。

为什么是江西?

无论是鲍师傅,还是詹记,或者泸溪河、资溪面包,都是江西人玩转中国面包界的一律缩影。

像卢方亮创立的麦香人家、姜皓文一手打造的KUMO KUMO,还有林家饼屋、京都、亚细亚、开口乐等一批面包烘焙品牌等许多未在文中被提及的企业和企业家们都是出自于江西这片广阔天地。

全国面包产业看江西人,可以说,被调侃为“阿卡林省”的江西被很多人忽视了。

为什么江西尤其是以资溪为代表的面包产业如此发达?分析背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抢占了先机。尽管江西没有原材料优势,但是却靠着天时和地利得到了时代的机遇。在地理位置上,福建省漳州市较早接收了中国台湾的烘焙技术,与此同时,张协旺在当时的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成为了第一批吃到中国面包产业红利的人,此后,张协旺更是回到家乡,让整个家乡也享受到了这一产业红利。

其次,政府积极有为。将“资溪”与“面包”组合成品牌名片,进一步推广资溪的“面包大军”,也离不开政府政府的政策支持与方向指导。通过成立了资溪面包行业协会,打造研发、生产、培训和供应基地,提供创业贷款、组织技术培训等方式扶持产业等一系列举措,江西的面包产业因此不是“昙花一现”,而是走上了规模化、品牌化的持续发展道路。

最后,在产业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关键点——人。在面包产业,江西当地已经形成了特有的创业文化:通过亲带亲、邻带邻,资溪人相互传授、学习烘焙技术,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镇,一镇带一县。

浸泡在这种氛围里的新一代创业者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赴后继推动产业进化,并在中国宗族文化的作用下,成为一个村、一个镇、一个县的产业红利。

翻看江西面包产业带的成长史,产品在变、模式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江西人的实干精神底色:不安现状、敢拼敢闯、吃苦耐劳、只要能谋生就不怕背井离乡。而这同样在江西的企业和企业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也正是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无数江西人的不安现状、敢拼敢闯、吃苦耐劳、只要能谋生就不怕背井离乡,才让江西成为了中国面包界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在中国面包界,不得不对江西的人们说上一句:江西老表,好样的!

参考资料:

1.《牛人!他开一家店,被上千家山寨模仿》,华商韬略

2.《江西最穷县,狂赚300亿》,正和岛

3.《平均每秒卖出1斤桃酥的「新」中点品牌,凭什么圈粉无数》,HB寻味

4.《詹记,中式连锁现烤糕点行业的开创者》,中国烘烤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