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轨卫星成功发射 组网成本难题待化解

内容摘要日前,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标志着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迈入规模化组网的新阶段。然而,随着星座部署提速,卫星互联网的高成本难题也备受关注。数字化助力卫星组

日前,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标志着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迈入规模化组网的新阶段。然而,随着星座部署提速,卫星互联网的高成本难题也备受关注。

数字化助力卫星组网增效

此次发射的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首次全面应用了“四大基线”——设计基线、生产基线、测试基线与数据基线。更值得关注的是“数字化飞控与在轨测试模式”的建立。传统卫星运维依赖人工指令与分散数据处理,而新系统通过AI算法实时监控卫星状态,自动生成故障诊断报告,将运维人员的工作量减少60%。

航天科技集团专家表示:“数字化不仅提升了效率,还通过数据闭环优化了卫星性能。例如,通过分析在轨数据,我们已对后续卫星的能源管理系统进行了三次迭代升级。”

按照规划,我国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发射数万颗低轨卫星,若依赖传统模式,成本将呈指数级增长。而数字化技术的普及,有望将单星成本压缩至现有水平的1/5。

应用落地:从“太空基建”到“地面红利”

天风证券预测,2025年,商业航天进入密集组网期,手机直连卫星功能普及将催生超10亿终端用户市场,而地面网络与卫星网络的融合(如星地基站互补)将催生万亿级物联网市场。

三大运营商已悄然行动。中国电信聚焦航空互联网领域,计划在国产大飞机C929上部署卫星通信服务;中国移动2023年宣布联合科研机构开展“手机直连卫星通信”技术试验,目标在2025年前实现全网支持卫星通话;中国联通与吉利合作,基于低轨卫星开发车联网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应用创新正在反哺卫星制造。例如,手机厂商对低功耗、小型化卫星通信模块的需求,促使卫星研制团队开发出成本仅为传统载荷1/10的“消费级”终端。

技术、运营与市场的三重降本突围

卫星互联网的高成本争议始终伴随产业发展。以美国SpaceX星链为例,单颗卫星制造成本约50万美元,发射成本约30万美元,而地面网络建设费用更是天文数字。对中国而言,破解成本难题需多方协同。

技术层面,需突破新型材料与推进系统。例如,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卫星结构件,重量减轻30%的同时强度提升20%;电推进系统的应用使卫星寿命延长至8年以上,燃料成本降低70%。航天科工集团正在研发的“氦气微推进器”,目标将单位推进效率提升3倍。

运营层面,需提升频谱资源利用率。通过智能动态频谱共享技术,同一频段可支持多颗卫星动态切换,频谱效率提升5倍以上。此外,卫星的“软件定义”能力升级,允许单星通过远程升级切换功能模块,延长在轨寿命、减少发射需求。

市场层面,需构建“卫星互联网+”生态。政府可通过频谱资源拍卖、基建补贴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企业则需探索“低成本套餐+增值服务”模式。例如,SpaceX通过“星链+特斯拉”捆绑销售,将用户终端成本分摊至汽车售价中;我国也可尝试“卫星流量包”与宽带业务联动,降低准入门槛。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