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中四士”——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包融
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
都是江浙一带,人称“吴中四士”。
张旭还是著名书法家,
“四士”诗多浪漫主义新气息,
体现了从初唐到盛唐过渡时期的诗歌特色。

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
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中乙未科状元,
浙江史上首位状元,授国子四门博士。
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诗文以绝句见长,
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
写景、抒怀风格独特,清新潇洒,但大多散佚。
1、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简析】天宝三年(744),贺知章辞官,
从37岁离家到85岁还乡,近50年,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
孩子的童趣反而激发起诗人心头无限感慨。
第二首诗,接着写“回乡续集”,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交谈得知家乡种种变化,
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
人事日非感慨愈益深沉,感情自然,历久弥深。

2、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简析】
首句写柳树,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
第二句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
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丝织裙带。
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
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
比喻和设问结合,新颖别致,烘托无限美感。
3、题袁氏别业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简析】
别业是别墅。借酒消愁愁更愁,
生活中酒是必不可少的媒介,与茶一道点缀诗人的梦。
高适《别董大》有: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张若虚,生卒年、字、号不详,扬州(今江苏扬州)人。
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
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
张若虚现存诗仅2首。
1、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简析】
张若虚《全唐诗》中存诗仅两首,
但就因为这一首《春江花月夜》流传千古,
闻一多赞誉此诗“孤篇横绝全唐”。
据说《春江花月夜》始创于陈后主陈叔宝,
隋炀帝杨广《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宫体诗以宫廷为中心,以艳情为内容。
李世民对诗人张昌龄的文藻很赏识,
但张昌龄等应进士科不第,李世民问原因,
考官说他们文风浮靡,李世民也就默认了。
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和陈子昂分工,
清除了盛唐诗歌的道路,
这首诗也被谱成曲子,传唱不衰。
闻一多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
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
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书法与怀素齐名,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三绝”。
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等列“饮中八仙”。
1、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简析】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桃花溪两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相传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书法家张旭暗用其意境。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2、山行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包融是唐朝著名诗人,
与于休烈、贺朝、万齐融为“文词之友”。
名相张九龄引为怀州司马,
迁集贤直学士、大理司直。
与其子包何、包佶,世称“一门三包”。
1、武陵桃源送人
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
先时见者为谁耶?源水今流桃复花。
【简析】
诗人送客到武陵源,看到了一个渔夫打渔,
不禁联想到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武陵人传说,
用问话渔夫口吻表达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2、赋得岸花临水发
笑笑傍溪花,丛丛逐岸斜。
朝开川上日,夜发浦中霞。
照灼如临镜,丰茸胜浣纱。
春来武陵道,几树落仙家?

张敬忠,生卒年不详。
《新唐书·张仁愿传》载,
中宗神龙三年(707),张仁愿任朔方军总管时,
曾奏用当时任监察御史的张敬忠分判军事。
《全唐诗》仅录存其诗二首。
1、边词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简析】
内蒙古五原县地处朔方,早春寒冷,
象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看到的一样姗姗来迟。
当时三座受降城,是唐初名将张仁愿为防御突厥,
在黄河以北建筑,分东、中、西三城,
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此诗不言边塞之苦,而是对比河畔柳与长安花,
语气平和,可想见唐初国力之盛。